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教学管理
  • 教学管理制度
  • 教学成果
  • 教学资源、教师论坛展示
  • 您当前位置: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 - 教学管理 - 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时间:2016年07月04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教学工作基本要求
    (试行)
    第一部分:备课工作总体要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部分作为各学科的总体要求,包括自学习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直至制定课时计划(教学设计)等到全部内容,对“上课”前的各项工作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一、深入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制定的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学习课程标准要贯穿在教学工作的始终,在期初集中备课阶段要集中学习。要明确本学科的课程功能和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知识范围、知识体系以及各个层次教学内容的安排,掌握本学科教学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渗透的教育思想,应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其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明确对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二、认真通读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每学期开学初,要认真通读教材,在个人通读的基础上要进行小组交流研讨。明确本学期的学习内容的知识范围以及其在本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教材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明确教材的每一单元(章、节)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明确在本册教材中对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注重开发课程资源。除教材以外,要创造条件,利用并开发其它的课程资源做为教材的有益补充,特别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和网络资源。
    三、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学期工作计划在每学期学生开学前制定。
    学期各项工作计划是整个学期教学工作的依据,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每学期开学前,各教研组要制定出“教研组工作计划”;各位教师要制定出“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学科教学进度计划”。以上各种计划要一式两份,上报教务处一份,教研组或教师自留一份。
    (一)教研组工作计划
    教研组工作计划要在开学初,根据学校的总体工作思路,由本学科全体教师研究制定,分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两个方面,可以合并写在一起,亦可单独制定。
    教学工作方面主要包括:
    1.保证全学科教师学习课标,钻研教材的措施。
    2.对本学科教师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的要求和保证措施。
    3.本学科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方式、方法和保证措施。
    4.本学科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保证措施。
    教研工作主要包括
    现阶段的教学研究工作,应侧重于新课程实施的研究方面。
    1.本学科教研课题的确定和在本学期的主攻方向。
    2.参与研究人员的确定。
    3.教研实验周期。
    4.预期效果和保证措施。
    (二)教师的个人工作计划
    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包括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在实施新课程后,学科思想教育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合并为《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以便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和“知识、技能、方法”的教育有机结合。承担教研课题的教师要有课题的《实施方案》。教研工作计划要单独制定。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可以以《进度表》的形式来体现。
    1.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学科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分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要把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保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效地实现课程功能。
    在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要靠“过程与方法”来实现,三者是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切合实际,寓于课程实施之中,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要在教学情境中感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2)制定出落实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3)确定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并制定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4)对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发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途径和措施。
    (5)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设想和规划。
    (6)教师个人的教研,教改的实验项目及其实施方案。
    2.教研工作计划
    教师要养成良好的教学研究习惯,在学校和教研组的教研工作计划的框架下,确定自己的教学研究课题,并要制定个人的教学研究计划。
    鼓励教师独立承担教研课题,进行教学研究。
    教师个人的教研工作计划的内容,可参照教研组的教研工作计划,运行周期较长的课题,每学期要有阶段计划和阶段总结。
    3.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进度计划是在总的教学工作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期教学总课时数,划分各单元,各章节的教学进度。
    教学进度计划,可以《教学进度表》的形式体现。
    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时,要根据学科的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地分配时间,划分课时。在进度计划中,要安排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和复习考试的时间。
    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对教研室期初下发的《进度表》做合理改动,但最多不得超过一周。校内的同年级同学科的进度必须统一。
    四、备   课
    备课在过程上一般分为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三个阶段。在形式上一般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形式。
    (一)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应在教师上班后学生开学前完成,一般采用集体备课形式,由教育局教研室统一组织,或由各校教研组组织。
    学期备课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课标
    2.通读教材
    3.编制学期教学工作的各项计划
    在学期备课中要使同学科的教师统一教学指导思想,统一重点,统一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统一学生素质及能力达标标准;统一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统一安排活动课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备课组长或主持人要负责写出备课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及达标标准,系统地积累资料。
    (二)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在一个单元,或一章教学之前进行,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由各校教研组长或年级学科备课组长主持,备课情况要记入《集体备课记录》。
    单元备课的主要任务是
    1.对上一单元的教学情况做简单的回顾反思,总结出经验和不足,归纳出改进意见。
    2.明确《课标》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与前后知识内容的联系。
    3.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内容,需培养学生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素质。确定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关建。
    4.分析研究本单元的课程资源,研究应调整和补充的教学素材,准备好补充的例题,习题。
    5.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心理(学习动机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
    6.制定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备课应确定中心发言人,宜采用交流研讨的形式。
    单元教学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1)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单元的重点,难点,关键。
    (2)单元的教学进度,课时分配。
    (3)调整和补充的教学素材,选配单元例题,习题,以及评价学生单元学习效果的方式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要写在教案上,放在本单元内容之前。
     
    (三)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是在学期备课和单元备课的基础上,对每一课时教学内容的研究和准备。应在本内容讲授一周前完成,课时备课一般是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一般采用个人备课的形式进行。
    课时备课的主要任务是
    1.进一步研究《课程标准》(备课标)
    (1)明确《课标》对本课时教学内容所规定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2)明确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以及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前后知识结构的关系。
    2.研究调整处理教材(备教材)
    (1)掌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体悟教材编写者在选材、知识编排、顺序设计上的目的和意图;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研究教学内容经过教学活动所能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的程度。
    (2)根据《课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确立教学目标。。
    (3)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调整、补充或改造。
    筛选、调整、补充或改造教学内容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处理后生成的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要符合《课标》的要求,要具有广泛的基础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②处理后生成的教学内容,要保证课程整体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③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3.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学生)
    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和习惯,了解学生的知识前结构,接受能力,年龄特征,个体差异等情况,分析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便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设计。
    4.选择恰当的教与学的方法(备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长,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
    要注意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自觉地参与到课程之中,挖掘学生潜在素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⑴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应设计自主式、合作式的学习方法解决。
    ⑵对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内容,要研究产生困难的原因,为学生提供方法和思维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景,营造和谐、自主、互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⑷根据直观性的教学原则,准备和设计教具。准备教学信息、资料、制做教学课件。科学地设计板书内容。
    4.设计学生拓展探究的内容(备作业)
    要注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进而形成能力;注意知识的引入和巩固的环节。
    (1)恰当地设计课前和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注意对学生思维方式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恰当地进行课堂练习:要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练习方法要灵活,突出重点,注意相对的难度和梯度,循序渐进。突出能力的形成和方法、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3)恰当地配备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定和设计课后作业题,作业题的目的要明确,有针对性,题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业难易要适度,题量要适中,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可分为必作和选做两部分。根据课标的要求,部分学科可不留家庭文字作业。
    (4)注意设计研究性、探究性作业:认真组织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实践结论和研究性学习报告要用作业的形式来体现,可采用长期作业的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报告提纲,规定出作业的形式和内容。
    五、编制课程设计(教案)
    教师个人课时备课的最终结果要体现在《课程设计》(教案)上。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在进行课时备课时,要认真写好《课程设计》(教案)。
    (一)课程设计的内容;
    (1)授课日期;
    (2)课题;
    (3)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
    (4)教学重点,难点和关建;
    (5)程序及内容: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写明所要实施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问题,要体现出教学环节。
    (6)师生活动
     “师生活动”栏与“程序及内容”栏并列,平行对照。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情境中师生活动的过程及具体方式方法。
    (7)各环节的计划时间
    (8)板书设计
    (9)教学后记
    (二)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做不同的安排,新课程的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应分别遵循以下环节:
    科学学科
    (1)创设情境
    (2)探索发现
    (3)实践应用
    (4)回顾反思
    (5)拓展探究
    人文学科
    (1)创设情境
    (2)质疑问难
    (3)实践应用
    (4)构建体系
    (5)拓展探究
    在课程设计上,要鼓励教师的创造,以上所给出的教学环节,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
    (三)对《课程设计》书写的要求:
    课程设计(教案)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应多体现教者对教材的处理以及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不能是教材的照抄,数理化三科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都要先做一遍。有实验的学科课前要认真操作一遍,文科教师要做出习题的答案。
    (四)对《课程设计》(教案)装订的要求:
    教案本上应装有
    (1)校历
    (2)课程表
    (3)作息时间表
    (4)教学进度计划
    (5)学生素质发展记录
    (6)学科教育教学计划
    (7)学生作业评估记录
    (五)对《课程设计》(教案)管理上的要求:
    (1)每单元内容之前,要有单元教学计划:
    (2)无论何种课型(包括综合课,复习课,练习课,习题课,总结课,考查课,讲评课,综合实践课、科学探究课)都要有完整的课程设计(教案),各类考试测查的试卷要做出答案,并粘贴在相应课时的位置上,讲评课的课程设计(教案)必须有对讲评内容的分析。
    (3)期初集中备课,要写出2—3周的课程设计(教案)。
    (4)平时课程设计(教案)至少要超前三节。
    (5)做好课程设计(教案)的调整与修改,自教案写出到上课之前,通过作业批改辅导反馈上来的学情信息,要对教案作必要的补充,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合理和适用。
    (6)课前熟悉课程设计(教案)。上课前教师要对调整、修改后的教案要进一步熟悉,尽量达到脱教案授课的程度。
    (7)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每周检查一次教案,教务处每月检查一次教案,校长、主管校长,要不定期的抽查教案,保证备课质量。所有检查必须签署意见,并有专项记录。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总体要求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开发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部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对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做了原则性的规定。
    一、课前准备
    (一)教师的课前准备
    1.进一步研究教材:
    教师在授课前,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钻研教材以便根据授课内容、学生情况、课程目标最后审定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2.课程设计(教案)的调整与修改: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根据上节课的课程实施、作业批改、辅导等所掌握学情信息,对教案作最后的补充、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合理和适用。
    3.准备好教学辅助用品:
    课前应把本节课将使用的教具、挂图、等检查一遍。
    4.准备好现代化教学设备。
    检查微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是否完好,课件是否运行正常。
    5.科学探究课、实验课(或有演示实验的课),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准备和检查实验仪器、药品,演示实验要事先做一遍,以保证课堂上的实验成功。
    6.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充分估计课堂的运作情况,估计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好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自始至终有效地驾驭课堂。
    (二)学生的课前准备
    1.预备铃响过即进入教室坐好。
    2.准备好本节课的学习素材。
    3.准备好本节课需要的文具、练习本等材料,并在桌面指定位置上放好。
    4.书桌面上不应有与本节课无关的书籍、资料及其它物品。
    5.回顾上节学习内容,考虑教师有可能提问的知识,精神饱满地准备上课。
    二、课堂要求
    (一)对课堂的整体要求:
    课堂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有效地驾驭课堂,创设出有得于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要充分创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1.预备铃响教师在教室门前站好,目视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上课铃响,教师要立即进入教室,站在讲台正中,目视学生;班长(或学习委员)喊起立、敬礼,教师还礼;学生落坐;班长(或学习委员)起立,报告出缺席人数;教师巡视全班,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进入学习状态。教师把学生出席情况记录在教学设计(教案)的相应位置上。
    2.教师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教师提问学生要叫姓名,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以恰当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
    3.创造条件保证师生间的情感的共鸣和沟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实施的环境中来。促使每个学生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营造出一个和谐、严谨、互动、有序的课堂气氛。
    4.不能用课始的时间安排本节课程实施内容外的其他工作。下课铃响,教师宣布下课,学生起立。第二节课若有其他教师听课,下课时教师应先宣布下课,学生起立,待听课教师离开教室后,学生再做眼保健操。
    (二)对教师的要求:
    1.要求教师衣着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教态自然。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化浓妆、不留怪发式;
    (2)不戴帽子、围巾,不穿戴奇特服饰;
    (3)不坐着讲课:
    (4)课前不饮酒,课上不吸烟。
    (5)课堂上关闭通讯工具,不接打电话。
    2.语言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富有感染力,说普通话,用术语授课,音量、语速、声调要符合教学情境。
    做到以下几点:
    (1)没有不良语言习惯;
    (2)不使用方言土语;
    (3)要适时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讽刺、挖苦学生;
    3.板书设计布局合理、规范,文字精炼,条理清楚,字迹工整,书写适时;重点明确、突出。主、付板书体现明显。
    要做到以下几点:
    (1)没有知识性错误:
    (2)没有不规范的字、词、句、解题格式及书写格式;
    (3)在课堂小结之前,重点知识板书不能擦掉;
    (4)教师在书写板书、讲授知识时,不能挡住有关板书内容。
    (5)利用课件授课时,重点内容也要单独板书。
    4.保证授课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的每一分钟。
    做到以下几点:
    (1)不迟到,不早退,不压堂;
    (2)上课期间不随便离开教室;
    (3)上课期间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三)对学生的要求:
    1.按时上课,不迟到;
    2.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调整情绪,及时进入听课状态;
    3.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4.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5.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到动手、动口、动脑;
    6.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不懂的问题要认真探究、及时发问;
    7.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作业。
    三、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最高体现,也最能发挥教者的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以我们在此提出的,是具有共性的基本要求和起码的原则,以便为教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留有余地。
    (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
    1.端正教学思想: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授课过程中,要自始至终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要采取得力措施,适应差异,因材施教,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满腔热忱,加强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并保护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秉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3.引导学生注重社会实践
    除综合实践课之外,在一般的课堂上,也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4.正确地贯彻教学原则
    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原则,理解其内容和含义,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掌握贯彻教学原则的操作要求,并不断充实完善,形成科学的教学原则体系。
    教师既要用教学原则指导自己教学活动,也要用教学原则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把教学原则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4.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完成教学目标。
    要根据不同的授课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层次性目标。
    教学各环节的安排,要考虑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指导、情感态度的体验、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使教学目标得以全面实现。
    既要考虑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更要考虑基础教育总的培养目标,对学生做人、处事、合作、适应等素质的培养要有意识渗透到课堂中。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1.落实好重点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对于重点内容,要采取得力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对于难点,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突破,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2.处理好双基落实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基础知识教学要力求做到抽象理论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直观,使学生掌握概念和规律。
    基本技能训练要根据学生认识问题的规律,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认真动脑、独立思考,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
    双基的落实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培养能力是双基落实的目的,在教学工作中,要抓住落实双基这个根本,才能创设条件提高学生的能力。
    3.实现过程目标
    突出过程与方法在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获得、情感体验、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中的作用,创设多种情境进行强化,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经历与体验。
    4.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实际选定课型,周密地进行教学设计,每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逐层深入,互相配合,融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科学地计划时间
    充分利用上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时间合理地、科学地分配给各个教学环节,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6.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做为学生学习方案的策划者,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对学生情绪的观察上,及时掌握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方向,分析出现问题的根源,以便迅速有效地采取相应策略调控课堂。
    7、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变学会为会学,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实际和教者的自身的风格和特长。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辩证的综合考虑,精心设计,灵活运用。自主的探究式学习要大力提倡,积极的有效的接受式学习也是必须的。
    1.启发式教学
    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力求作到: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
    (3)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4)知识的学习与学法的掌握相结合。
    2.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
    力求创设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应用规律”的教与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活动,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力求作到,该让学生想的教师不能替学生去想,该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能替学生去说,该让学生做的,教师不能替学生去做。
    3.合理使用教学媒体
    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标本、模型、教具、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传统的教学媒体,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降低知识的难度。
    创造条件,积极使用网络、微机等现代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积极开发教学课件和网络资源
    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充实教学素材;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鼓励教师开发、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拓宽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教学课件,课件的作用是使学生想的更新,看的更宽,走的更远,攀的更高。不能把课件做的只起小黑板的作用;一味地追求化难为易,往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动手做的实验不能用课件来代替。
    5.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全班教学”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
    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选择师生互动的交流方式。
    四、各种类型和结构:
    (一)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课型)是根据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课的结构是指每种类型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环节)及各部分所进行的顺序和安排。
    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合理的课堂结构。
    本部分给出几种常用的课型,作为我市课改阶段的基本依据。
    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三大类:综合课、单一课和活动课。
    同时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课叫综合课。
    综合课往往在一节课里,把新课学习、探索发现、实践应用、反思拓展等活动交错进行。
    主要完成一种主要任务的课叫单一课。如:
    讲授课:以讲授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复习课:以复习所学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练习课: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主要目的主要目标的课。
    实验课: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主要目标的课。
    考查课:以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情况为主要目标的课。
    讲评课:以讲评学生作业,作文和测查试卷为主要目的主要目标的课。
    (巩固课、 习题课、总结课一般归为练习课)
    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的课统称为活动课。
    一般活动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为主要目标的课。
    综合实践课: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
    科学探究课: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发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
    (二)综合课的一般结构:
    科学学科
    科学学科试验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
    (2)探索发现
    (3)实践应用
    (4)回顾反思
    (5)拓展探究
    各环节的具体内涵:
    (一)创设情境
    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是新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课程环境之中,主动自觉地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新课引入,有利于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互动。
    创设情境有新课引入的功能,但不同于单纯的新课引入,好的教学情境应该完整的贯穿整个堂课。
    (二)探索发现
    本环节相当于原来“新课教学”环节,要用新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情境之中,调动学生思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交流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研究探索新的问题、新的知识,发现规律,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探索新知识应当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给以引导点拨,指导学生去总结发现规律。
    教师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形成能力。注意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自主的探究式学习。师生一起去学习、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课程内容,积极的有效的接受式学习也是需要的。
    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使用教育教学软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实践应用
    本环节具有原来的“巩固练习”环节的作用。
    在学生探究出新的知识,发现规律,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后,教师要设计出巩固这些新的知识和规律的问题,引导学生巩固练习。
    教师设计的问题即要包括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要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包括建构起知识体系方式方法训练。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动脑思考、积极探索、相互研究而促使其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克服遗忘;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巩固练习要通过多种形式、多个侧面、多角度进行强化,防止简单重复。练习题要注意分出不同档次,要有一定梯度,应该根据学生的层次把练习题分出不同层次,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教者应进行巡视,进行“个别教学”。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多角度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不能把培养能力单纯的理解成为作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但对解题方法和思路不要强求一律。
    (四)回顾反思
    本环节类似于原来的“课堂小结”环节,是师生一起对本课时的课程内容进行回顾反思。
    回顾反思,绝不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也不完全是重点知识的重复,应是把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师生共同进行回顾和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线索,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纲目分明,对知识的系统能完整掌握,对知识的应用有明确的认识。
    不但要回顾和反思本节内容,同时要回顾和反思以前的课程内容,还要回顾和反思能力、方法、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使学生真正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五)拓展探究
    本环节包含原来的“课后作业”和“预习提纲”两个环节。但不是这两个环节的简单合并。
    要注意到拓展探究的实质是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探究未知领域,所以不应该是简单的布置“课后作业”和“预习提纲”。
    在课堂教学之后,设计出相应的活动,使学生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去探究发现新的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巩固知识体系。训练研究和学习的方法,形成更高的能力。
    必要的课后作业和预习还是必须的,使学生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后(课外)时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
    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要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作业题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难度要适宜,要有层次,规定出全体学生的必做题和有能力学生的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训练。
    预习应有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都要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提倡设计探究性作业。
    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很多工作应该以作业的形式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试验以下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
    (2)质疑问难
    (3)实践应用
    (4)构建体系
    (5)拓展探究
    各环节的具体内涵:
    (一)创设情境和科学学科相类似,除以上所说之外,这里需着重强调的是,人文学科的情境创设更为重要,要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进入角色,使自己成为情境中的一员,自主的学习、研讨和探究。
    (二)质疑问难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学习、研讨和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形成新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和科学学科相类似,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之后,进行实践操作,以便对自己的结论进行验证。
    (四)构建体系
    学生经过实践和反思,把自己获得的新的认识、得到的新的知识、形成的新的能力,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五)拓展探究类似于科学学科。
    五、课后总结
    教师在上课后要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做好课后总结。
    (一)课后总结的内容
    课后总结要对课程设计和课程运行情况及时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作业反馈等信息,研究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提出改进下步工作的方案和措施。
    (二)课后总结的形式
    1.课后反思
    抓住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总结,写在教学设计(教案)末的“课后反思”栏内。
    2.备课笔记
    对重点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成功的教学经验,失误的教训及课程实施过程中典型的需要探讨的教学现象要写在“备课笔记”上,并且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写下分析结论和研究成果。
    (三)课后总结的要求:
    1.及时总结
    把课上所看、所听、所想、所做的工作和问题,有选择地及时写下,并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升华。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要从实际、实例出发,用教学案例的形式,即要挖掘出闪光点,又要找出不足,更要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要把对一件具体的教学现象的分析推广至对一类事情的分析,使分析具有范例性、过程性。
    要注意用现代教育理论来分析教学现象,同时要把自己的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